【2018“两会”财税热评】马洪范 景婉博:政府预算报告的写法改进,发生六大可喜变化
受国务院委托,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《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》。与往年相比,今年的政府预算报告在写法、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做了大幅改进,发生了以下六大可喜变化。
一是预算报告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支撑性显著增强。往年的预算报告的一贯风格是偏财务报告性质,财政工作报告的意味很浓,支出政策按照支出部门罗列编写,与政府工作报告的对应性存在较大差距;而今年的预算报告从内容上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联系更加密切,预算安排突出了政府现阶段的工作目标和重点,支出政策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点对应编写,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在预算报告中得到充分、全面的数据体现。
二是预算执行情况进一步细化。与往年相比,今年的预算报告不仅摆数据,讲变化,还增加了数据分析的细化程度以及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。在介绍全国、中央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以及2017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时,详细列示了收支总额与增长情况,阐明了增长的原因,细化了主要收支项目承担执行情况与结构。
三是结构上增加了“2018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”。与往年相比,今年的预算报告在提出2018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、主要原则之前,专门开展了2018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,与国际惯例有效接轨,也使得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更易于理解2018年预算草案的具体安排。
四是预算报告更加亲民,易读易懂性增强。由于预算报告的专业性较强,人大代表又来自社会各行各业,并不一定都熟悉预算工作,为增加预算报告的可读性,今年的预算报告在正文之后和“专题说明”之前,列示了24张饼图、柱形图,直观地反映2017年财政收支有关情况、2018年财政收支有关安排以及近五年(2013至2017年)财政收支有关情况,使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对全国及中央收支结构、重点投向一目了然。另外,“专题说明”部分,与去年相比,一改单纯的文字说明模式,而是采用易读易懂的PPT式样,对我国政府预算体系、财政体制、税制、转移支付、财政赤字计算口径、地方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、营改增试点及减税情况等进行图文并茂的形象解释,便于没有财税专业知识的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关背景,读懂预算。而去年的预算报告正文只有2张图片,后面仅附录寥寥数页的文字说明(即“专题说明”和“名词解释”)。
五是预算报告增添了多处二维码图片。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,可以轻松获取财政部微信公众号、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管理平台、地方债管理、全国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等更加详细的财政信息,深化对政府预算报告的认识和理解。
六是预算报告的国家治理站位鲜明。与往年不同,今年的预算报告站在国家治理的全局,对重点收支政策讲得更全面、更清楚、更透彻。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、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重大决策,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、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,预算报告均进行了说明,详细介绍了预算安排情况和原因。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财政收支计划结合的更加紧密,更有针对性,真正体现了“财”、“政”双合以及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。
总体而言,今年的政府预算报告较往年有了大幅改进,是预算报告写法的一次重大改革,反映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再上新台阶,现代预算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。下一步,按照2014年《预算法》修正案、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《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》等对现代预算制度提出的具体要求,我国政府预算报告仍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。可以预期,继续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预算报告的写法,对于实现财政透明、预算公开和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
注释:
1.政府预算报告,狭义的理解是财政部长(厅局长)提交给人代会的预算执行情况和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,以及部门预算草案及附表。广义的理解还包括财政部门向人大提交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、预算决算报告以及绩效管理报告等内容。
作者单位:
马洪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外国财政研究中心 主任、研究员
景婉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外国财政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